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陪亲人战胜癌症,真TM的想大声喊,活着多好

    信息发布者:zhangzhen
    2018-07-21 11:40:58   转载

    没有人绕得过生死,对死亡的认知就是对生命的认知。

     

    通常,人们会觉得死亡对于每个家庭、每个经历它的人而言,是悲伤、痛苦和无法挽回的丧失。

     

    但是,死亡带来的痛感,有时或许是一剂成长的催化剂。

     

    当我们确信那一天终会来临,并坦然接受的时候,思考我们有限的生命应该用来做些什么,就成了当务之急。

     

    关于这个话题,书单团队里的95后小伙伴小九,亲历亲人病痛,意识到了责任和使命,意识到爱的重要,从而努力去活出自己。

     

    在这个意义上,死亡或许是世上最好的发明。

     

    —— 书单君




    “我准备好了”


    眼泪一颗一颗地落下来,保罗用轻柔而坚定的声音,清楚明白地说:“我准备好了。”

     

    “准备好了”的意思是,他准备好了可以撤除呼吸辅助设备,准备好注射吗啡,准备好去世了。

     

    1977年出生的保罗·卡拉尼什,35岁时被查出肺癌,37岁时离开人世。

     

    患癌两年期间,他重返斯坦福大学的工作岗位,完成住院医生生涯,获得教授资格,女儿卡迪出生。他思索死亡的意义,写下了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



     今天,书单君把这本书推荐给你,扪心自问:与死神狭路相逢,有谁能够真的准备好了与之交手呢?

     

    作为医生,保罗见过死神从他手里抢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见过尸体解剖之后躯壳的消逝。只是这一次,被救治的主角不是别人,而是保罗自己。

     

    这本薄薄的书,没有凄厉的绝望,没有剧烈的抗争,没有哀愁悲叹,只有一个中年男人的万千心事。癌症正在侵略保罗的躯体,癌细胞吞噬了他的意志。可是他却在书中写道:


    你永远无法到达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近曲线。

     

    我想保罗之所以说出这句话,也许是为了告诉我们,和上帝比赛输赢从来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虽将死,但仍前行。


    < 即便我生命垂危,但只要没死,我依旧活着 >




    我们这一生,究竟在追求什么?


    假如有一天医生告诉你,你(家人)得了癌症。生命只剩下10年、5年、3年、1年时,你会怎么办?

     

    当你真正需要面对这一切时,你会如何做选择?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也许我们会认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是很低的。

     

    但保罗说,不要问“为什么是我”,答案是:为什么不是我。

     

    在没有得癌症之前,因为工作的重担,保罗的婚姻开始亮起了红灯,身体和体重急剧下降,背部酸痛,还有间歇性发作的严重胸痛。

     

    在一次旅途中,保罗倒在火车长椅上无法动弹。保安请求他离开时,他痛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这是保罗第一次绝望地意识到自己可能快死了。


     

    确诊为癌症后,妻子露西决定陪伴在保罗身边,挽救了他们之间亮起红灯的婚姻。最让人感动的是,妻子露西在浴室的镜子上写下了一行字:“我余生每一天都想和你一起待在这里。”

     

    可是比起死亡,保罗更害怕的是自己离开人世之后,妻子无依无靠。他希望露西可以再嫁。可是露西却选择和保罗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什么,终于他们决定要一个孩子。他们要继续活着,而不是一无所事,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患癌期间,保罗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一边接受药物治疗,一边强忍着病痛带来的折磨,重返手术台。甚至在查出癌症的9个月后,他仍然像个战士一样,天天做手术到凌晨。

     

    比起恐惧带来的折磨,保罗更喜欢向死而生。



    尼采曾说:“生命体本质的特征,就是不懈抗争。”

     

    书中最令人心痛的地方是,当保罗以为一切都回归正轨时,癌细胞却在悄无声息地转移。此前几天,他还在手术台上挽救别的生命,一站就是30多个小时。

     

    几个月后,保罗的右肺出现了全新的肿瘤。这时,他知道人生中最后一次为他人做手术的时刻来临了。

     

    当他脱下白大褂,洗完手,收拾完东西开车回家那一刻,我仿佛看穿了这个中年男人的心事。

     

    接下来,保罗的健康一去不复返。在放疗过程中,他的身体已经虚弱不堪,体重急剧下降。

     

    他不能去参加医学院的毕业典礼,女儿卡迪出生时,他只能依靠轮椅的支撑才能走到妇产科。


    虚弱的保罗甚至没有力气去拥抱刚出生的卡迪,但他的内心却因为女儿卡迪的来临而释放出炽热的光芒,他的人生因为卡迪的到来而变得圆满。






    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迎接死亡是人生来就应该承受的苦难,这是既定的命运。

     

    就在卡迪8个月大的时候,保罗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离世之前,保罗已经准备好了与死神进行最后一次正面交锋,往后的日子他要沉睡很久。

     

    他主动要求撤除呼吸辅助设备,注入吗啡等待死亡的来临。那天,保罗和妻子、家人和朋友,一一道别,随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妻子露西写的,露西告诉我们:

     

    保罗临终的最后一刻,他抚摸了一下女儿卡迪。那句“我准备好了”,极淡又极重,刹那间关照到生之脆弱,死之沉坠。

     

    我想,在保罗离世时,他已经完成了此生的意义。他从家人与朋友身上获得了关怀和鼓励,在女儿身上感受到了希望和温暖。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中,他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毅力,已经化成闪耀的光芒,也给别人带去了新的希望和力量。


     

    《直视骄阳》里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死亡就像刺眼的阳光,直视骄阳不免带来痛苦,但躲避并不能让它自动消失;相反,即使看不见它,它也笼罩着你的时时刻刻,甚至或明或暗地驱使着你的行为和选择。

     

    向死而生,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而是在我们的生命中,死亡已经在场。


    只有了解死亡真正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活着。


    就像保罗,他知道他的身体在都无法前行,但是他的精神和力量会一直前行,陪伴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带给我们信心和鼓励。




    直到有一天......

     

    我曾经以为这个话题与我无关,直到有一天,癌症发生在我母亲身上,医生告诉我5年的存活率极不乐观时,我才犹如遭遇雷击。

     

    看着病房里日渐消瘦的母亲和其他患者时,我突然有很强烈的恐惧。我恐惧明天和意外,更恐惧癌症家属这几个刺眼的字。

     

    我不知该如何和母亲相处,也不知如何自处。直到有一天,《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出现在母亲病床前,我才尝试着去读这本书。

     

    当我看到保罗说到未知的寿命时,内心除了震撼还有慌张:

     

    假如还有10年寿命,那么就去当医生,去完成他救死扶伤的使命;如果还剩1年,那么就去写作,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生命的探索写入书中;如果还剩不到几天,那就好好陪在家人身边,珍惜仅剩不多的相处时光。

     


    可是,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寿命还剩下多少。

     

    当我们身强力壮时,从不畏惧死亡。但当我们知道自己生病时,却对死亡的感受变得极其强烈和敏感。

     

    那天,母亲躺在病床上,告诉我她想剃个光头,让我陪她去买一顶假发。

     

    回医院的路上,她问我:“在有限的生命里,你最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答不上来,也想避开这个问题。

     

    走了一程之后,母亲开口:


    “你看保罗,当别的同学都选择高薪和没有压力的工作时,他却选择当一名医生。因为他想要研究癌症,探索生命的意义,想要拯救病人,和死神作斗争。后来他自己得了癌症,还坚守在岗位上给病人手术,还用生命的体验,写下了这本书。真是一个活得明白的人啊。”


    我突然反问她:“那么你呢?你这一生究竟在追求什么?癌症这两字你难道不怕吗?”

     

    母亲缓缓开口:“以前我追求家庭美满,事业能够帮助更多人,现在也是如此。癌症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并不能取代我的整个生活。”

     

    在母亲的眼中,我看不到真正癌症患者的恐惧,反而看出了异常的冷静和坚强。

     

    就像书中的保罗一样,他们都没有自暴自弃,一如既往地投身到自己往常的工作中,不放弃对生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保罗和我母亲身上,我看到了人性可贵的东西:理解痛苦,善待痛苦。生活不能一昧地逃离,只能直面恐惧,向死而生。





    ✎✎✎


    死亡是个沉重的话题,但终有一天,它会与我们狭路相逢。

     

    癌症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当你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时,还能像个战士一样活着,我想这就足够了。

     

    这让我想起了母亲病房里的李老师。她才32岁,处于事业巅峰期,但是一次体检却意外地查出乳腺癌浸润性三级,晚期。

     

    这个消息对她来说,简直像匕首一样,直刺心脏。但她却显得比一般人更为镇定,原因是她带的班级马上要期末考试了,她不能在这个时候倒下。

     

    于是,李老师白天在学校里教书,晚上回医院化疗。她有一头漂亮的长发,但化疗让她头发变得稀疏,皮肤变得暗黄。

     

    然而在她脸上,我看不到抱怨和戾气。她很配合医生的治疗,也很珍惜和孩子们呆在一起日子。

     

    李老师手术那天,医院里除了她的丈夫外,还有很多学生和学生家长。

     

    在黑泽明的《生之欲》中,那个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句废话”的公务员,意识到死亡将至才开始反思人生,在死之前才算是真正地活过一回。

     

    《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与其说是引领我们坦然直视“死”,不如说是邀请我们纵身跃入“生”。

     

    因为,死亡是关于自由永不熄灭的启蒙。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