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连针沟村 lianzhengou.nync.com 欢迎您!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实践小分队到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帮助养殖户给母兔做人工授精。
黔山峥嵘破天穹,苍云簇涌掩青翠。
贵州省镇宁县马厂乡位于西南崇山叠岭最深处,这里世代居住着布依、苗族等少数族群。物资溃乏、交通闭塞、信息滞后等原因导致当地的教育现状极度复杂。2014年至今,扬州大学一群怀揣教育梦的志愿者扎根到这里,一场持续四年的教育扶贫“接力赛”就此展开。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支教等公益行为及成效争议颇多。高校教育扶贫公益如何开展?供给和需求怎样匹配?外来和内生的教育力量各自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带着疑惑,记者日前跟随这群大学生,一起走进黔山深处。
供给与需求:
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朋友圈”
当马匹第一次驮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进寨时,当地旗山寨村小的校长马龙舟对这群衣着光鲜的大学生颇为不屑,“这里前后入驻过不少外来志愿者,但大多浅尝辄止”。
事实的确如此,当地的教育困境并不缺乏社会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益力量“输血”山区。木厂小学是当地最偏远、落后的村小之一。这里的孩子每年接受社会捐赠的书包有四五个。校长张俞哭笑不得,“仓库里受赠的各类教学器材堆积如山,落了厚厚一层灰”。
“大家都有意扶助教育,但为什么没能改变现状?”已连续多年走进山区的志愿者朱江澜认为,政府主导着政策优势、高校有大量的志愿者、企业有着雄厚的物资支撑、公益组织的实践经验丰富、媒体能够起到良好的宣传和监督作用。事实上,当地的教育扶贫并非完全资源不足,而是各种力量太分散。
如果把各种资源凝聚起来,将会产生巨大的公益合力。从2014年开始,扬州大学启动了“益往黔行”公益项目。团队主动与当地政府对接,并立足公益需求,联合了苏、京、沪等地的企业、公益组织、媒体等十余家单位联合实施。
除了开展常规的支教助学活动,志愿者们搭建了一个挖掘“潜在公益”孵化平台。该平台更注重公益资源的整合。团队借助高校的人力资源,以公益创业的形式,为企业公益项目提供专业性的策划与指导,实现资源“引流”山区。此外,充当政府和公益机构的“智囊团”,配合开展山区调研,提升公益帮扶的精准度。
“项目最大的亮点是引导并优化不同类别的社会主体跨界共创。”该校团委副书记刘斯文介绍说,我们建立一个开放的“朋友圈”,协调发挥各自特点与特长,从而构建能够自循环成长的微型公益生态链。
效率与公平:
瞄准教育劣势补嵌“七巧板”
一直以来,木厂小学只配置了3名当地教师,1至6年级80余名学生共用3间教室。因为师资不足,孩子们只能轮流上课,且只教授语文和数学,即便这样,有些班级两天才能排上一次课。大部分村小音乐美术、科技文艺、审美教育等素质教学环节几乎完全空白。
“大山阻隔了孩子们的视野,但不能折断他们梦想的翅膀。”2014年开始,志愿者们在马背上建立起“第二课堂”。指南针、风向标、投影仪……四年间,团队用肩扛,用马拉,带着新奇的课堂器材,在山与山之间流动,累计开展素质拓展教学3000余课时。
“高校可以提供教育和理念等专业性的‘软’帮扶,但物资匮乏等‘硬’支撑不足也是绕不开的坎。”该校水能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建军介绍说,在有限的资源面前,协调效率和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开源,拉企业和政府等入伙;另一方面要节流,改传统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留守儿童或多或少存在心理抑郁、精神焦虑等现象。针对当地留守衍生问题,公益团队与当地政府合作,联合开发了“创艺家”公益课程。该模块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发手工、音乐等课程进行艺术治疗。课程早期在苏、皖等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融入当地元素,已累计在该地区10余所小学铺开。
“团队以‘联盟化’破解资源低效率难题,以‘驻点化’破解支教短期性难题,以‘标准化’破解教育业余化难题。”扬州大学后勤保障处吴春明介绍说,除了补足教学上的短板,项目更注重建立模块化的帮扶体系。团队设立教学辅导、心理诊疗、设施援建、师资培训等帮扶模块,精准嵌入到当地教育短板中。
主角与配角:
尊重当地现状当好“副攻手”
今年7月开始,一场大规模撤并村小的运动在当地轰轰烈烈展开。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当地已有能力将大部分高年级生源集中到城镇,进而推动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档升级。
随着国家和社会逐年加大对西部教育的扶持力度,很多地区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但在部分偏远山区,师资流失的现象却“积重难返”。
旗山小学的校长马龙舟有着20多年的教龄,已经46岁的他却是学校7名教师中最年轻的一位。“教师年龄大也意味着知识结构的老化,一群‘老头老太’连基本的音体美课程都开展困难,更别提多媒体教学等新玩意了。”
将生源集中也非万全之策。低年级学生和木厂小学这样的偏远学校很难纳入到城镇教学体系中来。一方面是城镇教学条件的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山区村小的功能弱化。怎样避免偏远山区产生被边缘化的“马太效应”?
今年8月,“益往黔行”公益项目因势利导做了调整。资源加大向偏远山区这样的“教育极地”倾斜。面向短期内无法走出来的偏远山区“老教师”及低年级教育工作者,设立“教师发展基金”。聘请专家有针对性地提供教学理念和能力的培训与提升。此外,公益课程也逐步向低龄化调整,并计划与在偏远山区的幼儿园和教学点等建立定向帮扶关系。
“外来公益力量一直都是当地教育生态的重要补充。”在扬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叶柏森看来,真正推动山区教育革新的生力军本就应是当地的教育工作者和普通民众。外来和内生的教育力量只有同频共振,供给和需求实现精准匹配,才能实现帮扶效果的最大化。
关于我们 | 科研院所 | 客服中心 | 资料中心 | 媒体报道 | 投诉举报 | 帮助问答 | 查询服务
农市发[2016]2号
软著登字第1825094号
苏B2-20180764
村网通:第24733430号
版权所有:南京土流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易村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主管:北京村网通农业科技研究院
市场运营:山东易村客农业有限公司 南京易村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63654号-3 苏公网安备 32011202000276号
合作邮箱:govzcn@aliyun.com 服务热线:0537-3161316